核心提示
20多天前,当盖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红色印章的商标注册证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蒋翔手中时,作为“海的故事”休闲吧创始人,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竟不知是酸还是甜。看着商标注册证上正中间“海的故事SEASTORY”字样,他确信,自己的“孩子”终于回来了。只是,这6年的找寻,未免有些漫长。
6年间,从商标遭抢注,到历经两轮车轮战才夺回商标,这其中的辛酸苦辣旁人难以体会。“我是执着,但也运气好,总归是有惊无险。”一切恢复平静后蒋翔不禁反思,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这样轻易地被抱走了?看似证据确凿,触手便可追回,自己的维权之路却又为何兜兜转转走得这样艰辛?
无独有偶,此前“海棠湾”商标抢注事件曾轰动一时,被抢注的商标内容包括吃、穿、住、行、玩、文化出版等20多个类别,几乎涉及了日后海棠湾开发、建设、经营的所有行业。自2009年起,三亚就走上了漫漫维权之路。直至2013年,“海棠湾”商标终于回归三亚。
而纵观全省,还有“五指山”“天涯海角”等多起商标之争。我海南的商标维权之路何时不再坎坷?
A痛失商标 辛苦养大的“孩子”被抢了
琼海市博鳌镇海岸,“海的故事”休闲吧不仅提供餐饮服务,更是提供了一处绝美的风景。一派南国风光中,老旧的船木、形状各异的珊瑚和渔网、闪烁的马灯,组成一幅充满本土风情的美丽画卷。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是拍照,或是絮语,享受着海边的悠闲时光。
“我做‘海的故事’,是带着情感和情怀的寄托。”店内一角,蒋翔回忆起“海的故事”的诞生。
1960年代出生的蒋翔从小生活在琼海市长坡镇的外婆家,小渔村让他产生了对大海最初的眷恋。直到2007年,蒋翔来到博鳌镇,当他骑着自行车,眺望着大海和椰树,他感觉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随后,‘海的故事’4个字就从我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回想起当时的灵感,蒋翔依然非常自豪地说,这是一个字都不能改的创意。
2010年初,带着记忆中的片段,带着内心深处的情感,蒋翔和妻子陈赛贞找来了老渔船、珊瑚、渔网等一切与海有关的元素,按照脑海中的图纸,一点点将“海的故事”变为一座休闲吧。
彼时,“海棠湾”商标维权正如火如荼。自2005年以来,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的进行,各地出现多起抢注“海棠湾”商标事件。直至2009年,三亚官方才得知“海棠湾”商标被抢注,一场商标争夺大战开启。
令蒋翔没有想到的是,他视为心肝宝贝的“海的故事”几个字,竟也差点不保。
“当时隐约知道要注册商标,但是不懂商标法和商标网,就在百度上搜索‘海的故事’几个字,发现并没有相关链接。”蒋翔说,发现还没出现雷同的名字他就暂时放下心,把精力全放在了装修上,路边“海的故事”引导标牌也一一立起。
当年4月,办下营业执照的蒋翔舒了口气,“我以为营业执照和商标是一回事,有了企业字号,也就相当于有了商标。”
当五指山市、海棠湾国家海岸纷纷陷入商标争夺战,商标注册成为“海的故事”热闹背后的视觉盲区,被大家忽视。
随着名气日增,琼海市工商局将“海的故事”纳入该局引导注册商标之列。在工商局的提醒下,陈赛贞于8月底准备将“海的故事”注册为商标时,申请却被国家商标局以该商标已经有人注册在先为由驳回。
像是当头棒喝,夫妻俩隐隐感觉到,“辛苦养大的孩子被别人抢走了”。
原来,就在陈赛贞夫妇提交注册申请的前十多天,也就是2010年8月3日,琼海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海的故事”商标注册,该商标核定使用在第43类住所(旅馆、寄宿)、咖啡馆、餐厅、餐馆等服务项目上。而陈赛贞要注册的商标所使用的服务恰恰也是第43类,两者构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