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利期间,中方代表团陆续走访智利当地律师所,与律师们共同探讨案件的处理方案。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是谈起这次澄海玩具生产商抱团打赢这场国际官司,澄海玩具协会会长郭卓才仍十分激动。
澄海有着“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称号,玩具产业发展已经有40年。近5年来,每年玩具礼品产业均以近14%的增速壮大。2016年澄海区玩具礼品业产值达443亿元,玩具礼品出口额达335亿元,出口至欧美、中东、东盟的140多个国家及地区。
正是这么一项仍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产业,却在近期出口南美市场时,在南美市场贸易中转站智利遭遇一批商标被恶意抢注的事件。面对这种侵犯中国玩具礼品利益的行为,澄海玩具企业联合起来,抱团进行国际维权,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全面的胜利。
这次跨国商标维权战,不仅成为澄海玩具海外维权的标杆性事件,更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史上记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它也为澄海玩具企业甚至中国企业敲响了“防海外抢注”的警钟。
●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 余丹
一批商标突遭恶意抢注
事情要从今年8月31日说起。
当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向江苏、浙江、广东、福建4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函:“近日我局收到相关函件,称有一名外籍商人将120多个中国玩具企业的厂名及商标以个人名义在智利工业产权局(INAPI)申请注册,主要涉及第28类玩具相关产品。据了解,目前其大部分商标注册申请已经进入公告程序,如无异议将可能在近日内获得批准。鉴于该抢注行为一旦成功,可能阻碍我国相关厂商的产品进入智利及南美周边国家市场,直接影响相关企业利益,现提醒相关企业积极通过当地法律和行政程序依法主张自身权利。”
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供的名单来看,这份遭到恶意抢注的商标共有130多个,其中,有67个属于澄海。在澄海这些商标的拥有者中,有从事玩具生产的个人,更多的是相关企业、工厂。据了解,此次恶意抢注的商标数量之巨,并且是在同一国家短时间内发生,这在商标抢注史上非常罕见。
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商标是现代市场重要的竞争工具,是企业商誉的重要载体,如被抢注,企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这意味着,你生产的货物哪怕是远渡重洋到了被抢注地,将被视为侵权产品,连当地海关部门都过不了。
实际上,中国知名商标海外遭抢注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抢注所涉行业越来越宽,据国家工商总局较早前的不完全统计,约有15%的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而澄海玩具商标在海外被抢注也并非首回。
同样是发生在智利,早在2014年,澄海便出现玩具企业商标在当地被抢注的事件。涉事企业曾组织人员到当地准备就此事进行维权诉讼,但发现收集证据较为艰难,而且诉讼所需时间较为冗长,均以失败告终。商标在海外遭抢注后,一般有三种解决途径:赎回商标,放弃市场,另换商标,这对企业打开销路、发展品牌而言十分不利。
“南美的市场份额正在澄海玩具出口比重中逐年提升,出口南美的货物,大多数是由轮船运往智利,再由智利作为贸易中转站发往其余南美国家。”澄海玩具协会会长郭卓才介绍道,“抢注事件发生后,我们意识到,如果澄海玩具的商标在智利一直被侵占,那么类似事件还可能发生在其他国家,如果不进行维权,那么对澄海玩具出口的将来相当不利。”
面对此事,澄海玩具协会的态度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讨回这些被侵害商标”!与此同时,这场维权战争正在悄然酝酿着。
27家企业决定参与抱团维权行动
预警发布第二天,汕头澄海区委、区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在会上指定澄海玩具协会带头为整个行业抱团维权重要任务。澄海玩具协会领导成员随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并委托有海外维权商标工作经验的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进行诉讼维权。
当天下午,玩具协会会长郭卓才便召集澄海玩具行业在智利被抢注的商标的业主开现场会,会上确认落实筹集资金,委托有海外维权商标工作经验的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进行诉讼维权。澄海玩具协会和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进行了初步分工,由澄海玩具协会对协会内企业进行维权动员,由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进行法律分析及诉讼策略研判。
从具体名单上来看,这批被侵权企业及个人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作坊式工厂。因为南美市场目前所需的玩具类型较为简单,以传统的塑胶塑料玩具为主,而这些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则多来自澄海的这些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仅在国内注册商标。
究其原因,除了商标保护意识不够之外,事后也有涉事企业算了一笔账:如果将商标在全球各国进行注册,那么累计花费至少在300万元以上,这对澄海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工厂都是沉重负担。
9月3日,汕头召开澄海区玩具企业南美知识产权维权第一次会议。会议上,南粤专利商标事务所的余飞峰博士结合智利维权案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阐述了维权策略及合理建议。他告诉企业,如果企业单独进行维权,不但费用高昂,而且胜诉率非常低。因为单独维权只能够从商标争议或者异议的角度出发,而一般的澄海企业很难证明自己的商标在智利有充分使用,或是在以前曾与抢注行为人有过业务来往,也即抢注行为人存在恶意的证据。只有通过抱团维权,以大量玩具企业被抢注的事实,方能证明抢注行为人的侵权恶意,诉讼才有机会获得胜利。
在这次会上,与会企业并未达成统一意见。部分企业考虑到维权成本以及夺回商标的困难,决定忍痛放弃辛苦经营了多年的商标,选择在智利重新申请一个新商标;也有的认为自己的商标名气还不够,为了追回商标的付出不划算。
但也有不少与会企业对“抱团维权”这一战略表示支持。雄城塑胶玩具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从事塑胶玩具生产公司,在8月31日当天下午,他们便接到了客户的电话:原本准备发往智利的一批货需要更换商标与包装!更换包装增加了成本,更憋屈的是: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在他国成为“假货”。因此,雄城在会上便当即表态支持。
经过几番动员,最终27家澄海玩具企业参与抱团维权行动,涉案商标35个。代表团一一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搜集了境外维权可能需要的相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
在智利国家公证员的见证下,余飞峰博士代表中方,由Mariela Ruiz Salazar女士代表智利方,以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本签署了和解协议。受访者供图
议和与开战“两手准备”
为了增强维权代表团的学术水平和法学专业力量,代表团专门邀请了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所长宁立志教授作为法律顾问,提供全程法律支持。尽管事务繁忙,但在接到代表团邀请并得知了该抢注事件对中国企业及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危害性后,宁立志教授爽快应允加入代表团。
通过对智利乃至安第斯体系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读,结合维权企业现状,宁立志教授与余飞峰对案件形成初步判断:这是一场硬战,直接维权的难度较高,亟需寻找克服困难的途径。
彼时,摆在代表团面前的困难重重。首先是法律体系及官方语言的不同,无论是阅读先例案件还是双方交流,都存在沟通障碍;其次由于维权诉讼需要智利当地律所配合,但合适的律所短时间难以寻觅,既存在诉讼策略不一致、技术水平的风险,又存在费用过高的担心。
同时,启动抢注商标的维权程序一般需要证明对方的恶意,并提供商标在海外其他国家的注册证明以及销售证据。余飞峰说,这对于平时不注重保存证据的澄海玩具企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余飞峰意外获悉抢注行为人提前将商标进行转移,试图通过第三人善意获得的方式来增加我方诉讼难度,阻碍商标归还。所有的细节堆叠在一起,让这场跨国商标维权战变得愈发艰难。
“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深知前路不易,代表团提前搜集了智利律师所的相关资料,遴选出多家合适的律所进行面谈。同时,根据案件的性质及可能的走向,代表团制定了多种可行性方案,对各种可能的意外进行了预估并作出预案。
“议和与开战同时准备,争取握手言和,和平收回商标,但同时做好诉讼和刚性争夺的准备。”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10月9日,代表团登上了远征的飞机,跨越时区和半球飞行30余小时,开始了艰辛的智利维权谈判之旅。
研读当地文献制订“五套预案”
据余飞峰表示,代表团原计划前3天进行谈判,后3天确定是要和解或是走司法程序,然而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后,此前仍能联系到的抢注行为人却玩“消失”,一直联系不上。
“当时我们想这一次怕是打硬仗了,也许这个诉讼要一两年。”余飞峰说,时间有限,代表团只能克服大跨度时差和南北半球春秋倒序带来的身体不适,按计划密集走访当地法律服务机构,还走访了智利最高法院,了解当地的司法体系,并对智利民法典等与维权和诉讼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研读。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智利律所都对案件表示感兴趣,但是都明确表示有风险,只是愿与中方代表团共同研究如何打好这场官司。“这个案子怎么打,最终还要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所以我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余飞峰说,在完成各项准备之后,代表团通过邮件、电话、短信、微信等多个渠道发布中方拟采取的措施,从反垄断到刑事诉讼,共制定了五套预案。
迫于各种压力,在代表团抵达智利第3天晚上,抢注行为人开始主动联系中方代表,表达出了和解的意愿。
据悉,抢注行为人是一位多年与中国有生意来往的外国玩具商人,他深知商标对于中国玩具出口的重要性,加之智利不是简化商标在其他国家内注册手续的国际协定《马德里条约》成员国,使之有机可乘。
“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余飞峰说,但当时抢注行为人表达了希望代表团前往距离圣地亚哥1500公里的城市进行谈判,或者他委托律师前往谈判的想法,言下之意是不愿意当面谈判。
“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点是:中国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始终是我们不可让步的原则,是我们不能超越的底线。”宁立志强调了我方应对海外知识产权侵权的态度,中方代表团坚决要求抢注行为人自己到圣地亚哥,就商标侵权一案进行谈判。
彼时中方代表团已经呈现出势在必行的气势,最终抢注行为人同意自己来谈判。
10月16日,抢注行为人及其律师如约来到圣地亚哥Carey律师事务所与代表团会面。谈判一开始,对方律师提出这些商标都是其委托人花费了巨大成本才获得的,若将商标免费转让给中方,则中方属于不当得利,理应对其委托人予以补偿。
对方律师还表示,中国企业不注册智利商标,被视为放弃了权利,抢注人并没有侵犯智利法律,他获得这些商标是合法的,中方不能没有代价地剥夺其委托人的合法利益。
“从智利商标法律上而言,对方律师的说法并没有错。”余飞峰说,对方律师反复强调他们注册的程序是合法的,在这个情况下,唯有证明抢注行为人主观上确实存有恶意才能在谈判中“占上风”。
好在中方代表团早已胸有成竹,宁立志向对方律师阐述了我方观点:
“尽管从智利法角度而言注册程序是合法的,但一次性抢注同一个国家这么多商标,首先,其恶意应属比较明显,至少难称善意;其次,其对国际竞争环境会造成巨大隐患,国际范围内将出现大量相同或相似商标,极易造成消费者误认误购,这就会留下巨大的不正当竞争空间;第三,同一个企业一次注册这么多商标,据了解,抢注人并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不会向市场提供那么多的产品,这意味着大量商标标记在智利被闲置,这既是符号资源的浪费,又涉嫌构成知识产权的不当集中,而这种不当集中又被反垄断法所高度警惕!”
此次谈判中,中方始终保持国际礼节,以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坦诚和友好的态度,处理每个细节。现场气氛开始变得微妙,宁立志表示:“我们坚持的理念是,此次智利之行不是来找你们麻烦的,而是来传播友谊,寻求合作机会,以及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是来共同打造品牌和维护国际竞争秩序!”
迫于中方团队的强大压力,抢注行为人最终同意归还抢注的商标。
“维权战”为澄海企业敲响警钟
当日现场,在智利国家公证员的见证下,余飞峰博士代表中方,Mariela Ruiz Salazar女士代表智利方,以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本签署了和解协议。
智利抢注行为人答应将其在智利抢注中国商标所获注册商标权,以无偿转让的形式让与商标的中国主人,全部归还本次抢注的137个商标(包括已经被转移的数十个商标)。
余飞峰告诉记者,签署协议当天晚上,中方代表团成员们相聚在智利一家中国小馆,每人点了一碗中国面条,庆祝此次南美商标维权行动旗开得胜。
至此,属于中国企业的商标终于“回归”了。
消息传到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士气,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维权行列。余飞峰告诉记者,现今已有约50个商标进入归还程序,其他被抢注商标亦将按协议安排陆续进入归还程序。国家工商总局也表示将出面联络剩余未能联络到的企业。
对于此次跨国商标维权战,宁立志表示,中方进退有度,不失底线,体现了大国风范,展示了中国政府维护知识产权、维护良好国际竞争秩序的决心,为扩大中国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
余飞峰表示,近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抢注现象时有发生,此次跨国商标维权战,也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有意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在注册国内商标的同时,也要做好国际商标的预警,防止被抢注。
与此同时,澄海玩具协会正在谋划着,将在这批商标完全归还中国企业后,举行一个颁还仪式,将这些商标,逐一交还给被侵权企业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