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十一国庆黄金周,在赴港内地游客的购物清单上,少不了会有几样药品。赴港“扫药”究竟靠不靠谱?要注意哪些问题?
记者在走访香港商业区一些大药房及资深行业人士后发现,很多在内地畅销、所谓“来港必买”的畅销中成药,香港本地人其实并不买帐。因此,内地游客在选药时切不可盲目跟风,购买需注意两点:一要认清商标名称,不要被山寨药所蒙骗;二要看明白药品售价的度量单位,当心不良商家“斤变两”漫天要价。
内地游客贡献六成销量
香港港九药房商会理事长刘爱国从事医药销售工作已有52年。据他估算,全港药品销售额内地游客贡献率超过六成,在内地游客密集的景点附近贡献率更超过七成。内地游客赴港买药,还推高了畅销药品的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游客来港抢购的药品多为中成药,但实际上这些药品大多在香港本地“并不畅销”。
假药不多山寨药不少
从南京来香港旅游的耿雪日前帮朋友买了好几瓶“黄道益活络油”。回去打开包装仔细一看,盒上名称写着“黄道长活络油”。除了一字之差外,包装的颜色、字体都没什么分别。“买的时候没详细看,觉得香港药房值得信任,没想到还是被骗了。”耿雪说。
记者发现,不少药房都同时将正品和山寨货品同时售卖,其中山寨货品大多会摆在更显著的位置上。
海关方面工作人员回应称,香港假药很少,但山寨药不少。他解释,假冒药品中的中、英文名称和商标,都和正品一模一样;但如果同一款药品,只是包装与正品相似,名称却不一样,哪怕只是一字之差,也不能算是假货。
“以内地游客青睐的‘喇叭牌正露丸’为例,如果有一款品牌为‘叭喇牌’,且有合法的注册编号,那这样的药品在药房里出售完全合法。”海关人员说。
药物投诉是重灾区
香港消委会数据显示,《商品说明条例》从去年7月实施以来的一年间,消委会接获投诉数量排名第一位的行业就是“药物及中药”,涉及中成药、人参、珍珠末等。
从海南来港旅游的严先生日前在铜锣湾购买深海珍珠粉时,看到价牌上标明380港元,但没写明计量单位。刷卡时被告知是380港元一钱,共需支付60800港元。
还有不少内地游客由于不了解两地度量衡标准的差异,往往以为捡到大便宜,而实际上当受骗。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香港,无论是黄金首饰店,还是中成药品店,大多以“两”当度量单位。但是,不同于内地的1斤等于500克,10两,也就是1两为50克;香港的度量衡标准是1斤等于600克,16两。而且,香港流通两种不同的“两”,在食品市场(尤其是参茸海味或药材),1两约为37.8克;在贵金属买卖市场,1两则约为37.429克。 |